宋炳辉

发布者:刘欣欣发布时间:2022-01-12浏览次数:21152

            




宋炳辉简历


FACULTY C.V.


姓名:宋炳辉

职称:教授

办公室:虹口校区6号楼(科研楼)403

电话: 021-35372439

E-mailswsongbinghui@126.com

Name: Song, Binghui

Title: Professor

Office: Room 403, Building 6, Hongkou Campus, SISU

Telephone: 021-35372439

E-mail: swsongbinghui@126.com


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中外文学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翻译文学。


历年讲授课程:

本科课程: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全校通识;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文学基本理论;文化学概论;

研究生课程:

硕士/中外文学关系史;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外文学经典导读。

博士/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方法论中国翻译思想史译介学理论


学术经历:

198619932003年先后获复旦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贾植芳教授、陈思和教授。

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2004年晋升为教授。

2009年获聘上海外国语大学首届“211特聘骨干教授”(2009-2012全球招聘)。

2018年聘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

历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二级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校学风委员会委员。


学术兼职: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2014-2021兼组织委员会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季刊(CLC)主编,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2014-2023,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巴金研究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上海市世界语学会副会长。

兼任《国际比较文学》双月刊(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学术集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出版社合办)、《文学》等学术集刊编委。翻译研究集刊《广译》(台湾政治大学与深圳大学合办)大陆地区副主编。

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

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延边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奖励和荣誉:

著作论文先后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教育部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上海外国语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多次)、上海市教学发展基金奖(多次)、当代作家评论奖(2007)、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优秀著作奖(2010)、中国当代文学优秀成果表彰奖(2010)、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7)、中国出版协会“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2016)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2018)。教育部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2019)等。

1994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14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8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持参与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韩近现代文学交流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子项:中韩近现代文学的双向译介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关系史研究”子项:中东欧国家文化作品汉译刊印资料搜集、整理与编目);

主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选课题: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史研究

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子项“外来思潮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文论”;

主持上海社科规划项目“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研究”;

主持校级重大科研项目“当代中外文学关系”校级重大委托项目“世界文学谱系研究”等多项

参与完成其他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


出版专著

1,《新月与夜莺:徐志摩传》台北业强出版社繁体版19948月、上海文艺出版社简体版199412月、香港 花千树出版社再版200112月、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0修订版

2,《都市子夜的呼号:茅盾与上海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月,2014年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再版

3,《网络:你往何处去》(学术对话录)济南 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6

4,《方法与实践: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

5,《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肖像:贾植芳画传》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

6,《追忆与冥想的诱惑》(文学评论集)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20074

7,《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7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优秀著作奖(2010

8,《想象的旅程》(文学评论自选集),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20097月,中国当代文学优秀成果表彰奖(2010

9,《视界与方法: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0,《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以作家翻译为中心》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1,《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合著)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

12,《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第八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

13,《谢天振学术教育年谱》,合著,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14Studies of Literature from Marginalized Nations in Modern China, with a Focus on Eastern European Literature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2024


     出版编著

1,《老舍印象》(主编)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812

2,《辜鸿铭印象》(主编)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812

3,《徐志摩作品赏析》(主编)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810

4,《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5卷本,副主编)陈思和主编,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98

5,《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合著,陈思和主编)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上海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教育部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

6,《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谢天振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朱自清散文名篇》(选注)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009

8,《20世纪中国外国文学翻译史》,查明建、谢天振主编,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9,《王蒙研究资料》(上、下卷,主编)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6

10,《中国当代文论选》(副主编),陈思和主编,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11,《润物有声:谢天振教授七十华诞论文集》,主编,上海 复旦大学2012

12,《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CCLA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之一,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13,《大学写作》(副主编),徐中玉主编,复旦博学21世纪大学通用基础教材,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14,《大学语文实验教程》(副主编),张新颖主编,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15,《中国现代文学100篇》(3卷,与陈思和联合主编),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16,《中国当代文学100篇》(3卷,与陈思和联合主编),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17,《徐志摩译作选》,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9

18,《戴望舒译作选》,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9

19,《重写翻译史》,与谢天振合编,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出版译著

1,《伍尔夫日记选》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2,《现代汉诗:1917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美】Michelle Yeh奚密著,上海 三联书店2007

3,从《诗经》开始:波西米亚和斯洛伐克对中国文学的接受(1897—1994&[斯洛伐克]高利克著,《中国文化与世界》第4辑,耿龙明何寅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伍尔芙日记选》(全译本,合作),中信出版集团2024


丛书策划主编

1,“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丛书”,复旦大学2010年起,10卷,与陈思和教授联袂主编

2,“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复旦大学2011-2015年共24卷,与谢天振、陈思和教授联袂主编,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复旦大学2013-2017年,共26卷,与北京大学张辉教授联袂主编,获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资助

4,“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丛书”,主编,复旦大学2013,第一辑4卷已出

5,“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文库,与张辉联袂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年启动

6,“科幻文学前沿”丛书,与宋明炜联袂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年启动。


主要学术论文

1新技术语境下翻译文化研究何为?外国语,2024年第1

2世界视野赋予他广度和深度,文艺报,20231127日“文学评论”第二版

3汉语文学谱系与世界文学空间,中国比较文学,202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学研究文摘》2023年第4期转摘

4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南京大学学报,2023年第1120-129。《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3期、《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8期重点转摘;《新华文摘》2023年第15期(封面推荐)全文转载。

5唤醒记忆、疗治创伤与生态重建——以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的叙事分析为中心,南方文坛,2022年第5

6比较文学专业期刊如何因应新文科建设,当代外语研究,2022年第3

7世界文学的谱系:一个语言地理学的视角,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2年第4期重点摘转,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2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8The Chinese Context and Significance of Medio-TranslatologyMedio-translat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Feng Cui & Defeng Li Editors,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2022.4 P39-48

9新文科时代如何文学?——兼及莫莱蒂的“远读”理论,燕山大学学报2022年第2

10世界文学里的中国文学论略,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文学》2021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1年第5期摘转。

11中国当代文学如何面对“世界”:莫言的中国评价及其理论误区,文艺研究,2020年第9

12想象春天:朱自清散文《春》的另一种解读,名作欣赏,2019年第4

13外来启迪与本土发生:译介学理论的中国语境及其意义,外语学刊,2019年第4

14接受途径、译介策略与文化价值取向:论茅盾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与中国文学建构,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年第3

15The Experimental Drama of Gao Xingjian Inspired by Avant-Garde TheatreNeohelicon, 2019, Vol.46 (1), pp.69-79

16学术史观照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话语建构,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1,《新华文摘网刊2019年第9期全文转载

17Mo Yan’s Reception in China and a Reflection on the Postcolonial Discourse. 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SSN 1481-4374,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Purdue University Volume 20 (2018) Issue 7 Article 5

18译介学理论发生语境及其多学科意义,当代外语研究,2018年第2

19高行健戏剧实验的世界性意义,南国学术,2018年第1

20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如何面对两个世界,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4

21南欧经典文学在当代众多的译介,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1

22对话与认同之际:比较文学的人文品格与当代使命,北京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3比较文学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放性,社会科学报,2017928

24中东欧文学中译的滥觞:晚清民初译介史及其特点,中国比较文学,201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5

25比较文学视野:学科边界的相对性与文学系统的多元谱系,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6

26茅盾与上海文化:兼论作家在政治与文学间的命运选择及其历史遗产,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论文集,茅盾研究第15辑,2016-08-05  

27,薪火承传建设更好的学术平台与学术共同体,中国比较文学,2015年第3期

28超越文本超越翻译:当代翻译和翻译研究三人谈,东方翻译,20151

29谢天振叙述年谱,与郑晔合作,东吴学术,2015年第4

30“七锥体”与“百家饭”:读钱锺书的《七缀集》,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5

31,试论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主体性立场及其方法,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32,从中俄文学交往看鲁迅《狂人日记》的现代意义:兼与果戈里同名小说比较,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4期

33短篇小说叙述中的现实及其话语力量,扬子江评论,2014年第4

34《野狐岭》:雪漠的野心与文化方位感,出版人,2014年第12

35“新月”群体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化贡献,文艺报,2013520

36陈谦小说的叙事特点与想象力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3

37,陈众议的学术视野与文化关怀,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1期

38,一种声音与多种声音,读书,2012年第5期

39,作为研究范畴的“世界性因素”,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2期

40,作为文学史叙述对象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

41,“拿来”的必要与急切:“新世纪文学反思录”之六,上海文学,2011年08期

42,贾植芳的翻译实践及其学术贡献,同济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43,只要能用得上的,我都不拒绝:王蒙访谈 ,扬子江评论,2011年第4期

44,“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总序,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3期

45The reception of East-European Literature in Modern China, Neohelicon, Volume 38, Issue 1. 2011. PP 53-69

46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观念及方法刍议,跨文化对话,2010年第 26辑

47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多语作家叶君健的翻译与文学活动,东方翻译,2010年6期

48,周立波的翻译及其外国文学视野,东方翻译,2010年第5期

49,从穆旦到查良铮: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东方翻译,2010年第4期

50,王蒙的翻译及其语言才华,东方翻译,2010年第3期

51,作为翻译家的贾植芳,东方翻译,2010年第2期

52,中国作家和裴多菲的格言诗,东方翻译,2010年第1期

53,韩少功的翻译和我们的昆德拉,东方翻译,2009年第2期

54,政治东欧与文学东欧:论东欧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内在关联,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4期转载

55,建构与流变:跨文化时空中的文学经典:兼及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与接受,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2010-10

56,把神韵化进形式,让形式表现神韵:徐志摩的文学翻译,东方翻译,2009年第1期(创刊号)

57,30年来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综述,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58,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准备与可能,跨文化对话,2009第24期

59,所有的一切,都从写实开始:评陈占敏《金童话》,当代作家评论,2009第3期

60,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纠缠:泰戈尔与中国,复旦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61,试论跨文化的文学经典,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2,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关于译介学的对话,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3,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贾植芳对比较文学的贡献,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2期

64,历史纷应多视角背景广宜放眼量,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8年第6期

65,弱势民族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主体建立: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一个侧面,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3期。获“当代作家评论奖”(2007)

66,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比较文学,文汇读书周报,2007-2-16第3版

67,20世纪下半期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0期转载

68,四分之一世纪的荣耀:马尔克斯在中国,译文,2007年第4期

69,还原具体历史情境,拓展社团研究空间,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第3期

70,The ideal of Esperanto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literature of minor nationalities into Chinese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Volume 1, Issue 2. 2007. PP 300-313

71,王安忆的世界文学视野及其文学观念,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3期

72,《圣天门口》的史诗品格及其伦理反思,文艺争鸣,2007年第3期

73,季进的才情与学术个性,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4期

74,《红日》论,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

75,开放的经典教育与新世纪文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76,开在故乡的不知名花朵:泰戈尔与上海,文汇报,2006年5月25日

77,理论的生成语境、跨文化辐射和本土问题意识,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4期

78从泰戈尔的两次访沪看其对中国新文学的意义,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11

79,关于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对话(与周宁合作)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2期

80,变奏与致意:在创造中延续和展开的文学经典,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1期

81,一份杂志和一个学科:《中国比较文学》杂志20年回顾,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3期

82,世界语与弱小民族文学的中译,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1期

83,论中外文化交往中的世界语运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84,汉语资源的发掘与现代翻译文学,华侨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85,文化的边界到底有多宽:跨语际研究的启示,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4期

86,米兰·昆德拉的中国之行,译文,2003 年第5期

87,时代文化压力与文体规范的变异:关于“潜在写作”文体特点的一种探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88,对话:网络时代的批评与学术,与郜元宝合作,上海文学,2003年第1期

89,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2期

90,在中国意识的阐释中揭示世界性意义:读张新颖的新著兼论比较文学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3期

91,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综述,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4期

92,论翻译文学的双重主体,比较文化与比较文论,2002年第2辑

93,比亚斯莱的两副中国面孔,译文,2002年第5期。社会科学报,2002年9月16日转载

94对话:网络的超文本、交互性与人性(与严锋合作),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摘转

95,徐志摩日记的发现及其价值,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96,文学媒体的转换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97,与陈村对谈网络文学,作家,2002年第10期

98,反思历史,探索新路:陈思和教授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探索与思考,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

99,新中国的穆旦,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2期

100,网络给文学带来什么,文汇报,2000-12-9。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

101,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与比较文学学术空间拓展,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4期

102,在边缘凝视:殷惠芬小说评论,上海五十年文学批评丛书·作家论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3,徐志摩在接受西方文学中的错位现象辨析,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3期

104,面对苦难的现身说法:论张炜三部长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5第5期

105,对抗现实的一种方式:大雪小说阅读札记,当代小说,1995年第11期

106,民间的意义及其限度:兼论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上海文化1995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5年第8期全文转载

107,《集外编》里看巴金,书城,1995年第6期

108,50—70年代苏联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中国比较文学,1994年第2期

109,追忆与缅想的诱惑:评魏志远的小说,萌芽,1994年第1期

110,大众文艺:传统的与现代的上海文论,1991年第2期

111区域性文学研究的可能及其限度:谈丁尔纲《山东当代作家论》的得失1989

112,李平易小说漫评,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2期

113,长篇小说在中国的土壤  上海文论,1988年第4期

114,柳青现象的启示:重评《创业史》,上海文论,1988年第2期

115,文化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论王蒙《活动变人形》,上海文论,1987年第1期                                                    

116,宽容背后的激情:论王蒙创作的自我超越,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2期

117,两代人的追求:以王蒙和张承志为例,文学评论家,1986年第1期

 


评价与影响


一,评价

  1. 梁新军:中国-弱势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里程碑——《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述评,《跨文化对话》第39辑,201811月出版

  2. 赵小琪:第三只眼看现代中国民族文化的主体建构:评宋炳辉著《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现代中文学刊,2018年第6

  3. 姜智芹:中国主体意识建构的另一种外来资源:评宋炳辉新著《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3

  4. 赵焕婷:宋炳辉《徐志摩传》的比较文学视野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第1

  5. 王金黄:评宋炳辉《视界与方法: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世界文学评论,2014年第4

  6. 蔡春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一种独特阐释——评宋炳辉的《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3

  7. 文贵良:开拓中国主体性生长的新空间——评宋炳辉《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文艺报2008426

  8. 陈思和:《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序,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5

  9. 刘志荣:宋炳辉其人其文,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3

  10. 叶  隽:叶隽;在“文化公域”与“精神构建”之间,;中华读书报;2006

  11. 高文丹: 对传记文学写作的一点思考——兼评《新月下的夜莺——徐志摩传》,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第1

  12. 谢天振:敏于思考和勤于写作:宋炳辉印象,文学报,2000224

  13. 江曽培:以评析知识精英作世纪回眸,书摘,1996年第2期;收入《名家荐书》(季羡林等著),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清凉的书眼——<书摘><名家荐书>精粹》,乔福山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14. 李润新:评《“柳青现象”的启示》,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年第1

  15. 贾植芳:《新月下的夜莺:徐志摩传》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二,著作外译

专著《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合著)已先后输出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5个语种版权。波兰语版由波兰华沙大学汉学系主任Malgorzata Religa(李周)教授翻译,Wydawnictwo Akademickie DIALOG(波兰对话学术出版社)2020年出版;罗马尼亚语版,获“丝路书香工程”资助,由IDEEA EUROPEANA(欧洲思想出版社)2020年出版。塞尔维亚语版获2022年“丝路书香工程”资助,外译待出版中。中国-中东欧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驻波大使刘光源、驻罗大使姜瑜等以贺信等不同方式,对该书中文版及随后的多语版问世对沟通该书给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