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院研究生学术训练营“中外文学研究前沿与方法”博士沙龙第一场(总第三讲)纪要

发布者:刘欣欣发布时间:2023-11-08浏览次数:10

 

2023118,由文学研究院主办的研究生学术训练营“中外文学研究前沿与方法”博士沙龙第一场(总第三讲)在松江校区行政楼234/235进行。本次沙龙由文学研究院教师张若一、马骁远主持,主题为《难懂的文学杰作》,以比较文学为视阈,围绕中外文学史上一些不易直观理解的文学经典展开。与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同学在两位老师的组织下,结合各自的研究兴趣进行研讨。

沙龙由张若一老师开场。张老师简要介绍了研究生学术训练营的品牌历史与学术特色,并就本次沙龙的主题背景进行介绍,他认为:这样一个主题的设置,既体现出比较文学学科独有的广阔文学视野,又能从“难懂”的文学表象入手,深入揭示这些现象背后文学的独特的魅力。

随后,马骁远老师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从文艺理论的角度出发,梳理西方文学自20世纪以来出现大量难以直观把握的文学经典的理论逻辑,他认为:这些难懂的文学经典,一方面是西方文艺理论自19世纪以来发展状况的某种反映,另一方面也是文学家创作自觉的鲜明体现;伴随着以古典主义为中心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理解与范式的逐渐解构,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带有了不同于以往文学传统的新理念、新范式,这是诸如卡夫卡的《城堡》《审判》、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艾略特的《荒原》、策兰的《死亡赋格》等“难懂”的作品出现的具体背景。

接下来是博士生的发言阶段。邱方瑾围绕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进行论述,分享她对于这部难懂的作品的研究心得。她从当时的名家对《尤利西斯》的评价入手,肯定了这部作品的伟大意义,并简要介绍了这部小说的内容,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张力。随后,邱方瑾着重分享她对这部作品难懂性的理解,她认为其源自该小说现代性写作手法的多重叠加,如拟声词、重复、押韵、赋格、夸张、打岔、幽默等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以及融合了多种文体的写作手法,这些独特的文学现象需要读者打破传统的阅读习惯,细细品味。此外,邱方瑾还对该小说的三个中译本进行了评判,并给出了其他参考文献。

王青围绕艾略特的《荒原》进行了论述。她谈到当时的人类学著作对艾略特创作的影响,特别是Jessie L. Weston的著作《从仪式到传奇》(From Ritual to Romance, Princeton UP, 1993),这部作品的难懂之处主要在于其中所出现的大量典故源自多个文化传统的神话系统(如基督教、希腊罗马、佛教等),因而,了解其背后的相关知识结构,能够减弱读者对其文本的陌生感。王青重点分析了《荒原》第5节的诗句,并给出了相关阅读建议与参考文献。

随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硕士生李凡认为:文学经典的主要维度在于对人的价值探讨和诗意的表达,并结合自己对于米兰·昆德拉的《玩笑》的阅读经验,从其情节、人物和荒诞性等角度出发,谈出了自己的心得感受。硕士生叶霖蓁结合自己对于俄国经典小说的研究兴趣,提出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文豪的作品(如《罪与罚》《地下室手记》等)的难懂之处在于其杂糅的宗教、哲学、政治对白,以及常有疯癫乃至神经质的人物形象。围绕上述问题,在场师生又进行了进一步讨论。

最后,张若一老师进行了总结,本次沙龙在轻松热烈但不失严谨学术风格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摄影:叶霖蓁,文:文研)